国金选手杨奇瑞:金牌不是天赋的馈赠
作为备战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自主移动机器人(世赛选拔项目)的选手,杨奇瑞深知,全国技能大赛的赛场没有侥幸。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技术复杂、精度要求高,涉及机械装配、电路搭建、传感器调试、路径规划与智能控制等多个模块,容错率极低。一个微小的代码错误或机械偏差,就可能导致整套系统失效。省赛夺冠后,全国赛的对手更强、标准更高、任务更难。杨奇瑞没有松懈,反而更加拼命。为了攻克难关,他和搭档介明鑫反复演练上百种场景,记录上千组数据,常常为解决一个问题通宵达旦。困了,就在实训室椅子上眯一会儿;饿了,泡一碗面继续干。

凌晨1点的实训室,灯光依旧通明。自国赛集训以来,他已经连续百天训练超过14小时。为解决“机器人因代码冗余在虚拟赛道上停滞”的问题,他曾连续72小时重构算法,将单体架构拆分为多节点模块化系统,最终将调试效率提升12倍。为让机器人适应赛场复杂环境,他精心设计“魔鬼训练”,在极端场景中追求“人机合一”。他跪地调整参数6小时,最终找到激光-视觉融合算法,使机器人复杂场景识别准确率提至99.8%。
算法攻坚、实战淬炼,杨奇瑞在极限边缘寻找0.1毫米的突破,用伤痕换取“零误差”执行。他右手拇指缠着绷带——那是调试机械臂时被夹伤的。但他轻描淡写:“比起赛场失误,这点伤不算什么。”在虚拟仿真平台,他完成了上千次的动作迭代,在每次迭代中升级精度、优化速度,使机器人能像人一样“思考”,误差小于0.2毫米。成功之路,没有捷径,只有驰而不息的奋斗。训练中,杨奇瑞和队友经历过设备故障、程序崩溃、配合失误,也曾因成绩停滞而焦虑迷茫。但每一次跌倒,他们都迅速爬起,分析问题根源,优化方案细节。教练的指导、队友的鼓励,让他们重新点燃斗志。无数个夜晚的坚持,换来的是系统响应更精准、运行更稳定。

杨奇瑞始终相信:“只要不放弃,就没有过不去的坎。”正是这份坚持,让他在2025年9月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中沉着应战、稳定发挥,最终勇夺自主移动机器人(世赛选拔项目)全国金牌,实现漯河市全国技能大赛该项目金牌零的历史性突破!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上,金牌挂上胸前的那一刻,杨奇瑞的眼眶湿润了。这块沉甸甸的金牌,不仅属于他和搭档介明鑫,更属于那些在实训室里熬过的深夜、调试失败后重来的清晨,以及无数次想要放弃却最终咬牙坚持的自己。如今,他已入选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国家集训队,继续向世界最高舞台迈进。但他从未忘记:金牌不是天赋的馈赠,而是用无数个早起的清晨和深夜的灯光换来的。


